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100%,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用于治疗,控制此病,重在预防。预防措施包括对动物的管理 与控制。狂犬病的预防接种与其他传染病有所不同,接种疫苗者除那些有感染狂犬病病毒危险的人体之外,被可疑动物所伤的受害者是主要的疫苗使用人群,如果不 立即使用疫苗预先诱导出免疫力,则发病的机率是相当高的。被动物所伤者接种疫苗称为接触后(post-exposure,但现多俗称之为暴露后)疫苗接 种。有人称这种疫苗使用法为治疗性免疫接种,以示与一般的预防性免疫接种有所区别。
一、动物传染源的预防控制
病毒的贮存宿主是野生动物,所以控制野生界之间的传播以及野生动物向家畜的传播十分重要。在发达国家中,有关部门在野生动物群居密集的地区、森林等地区通 过空投或置放带有减毒口服活疫苗或基因重组体疫苗的诱饵,使动物吞服兽用疫苗而得到主动免疫。此措施确实降低了野生动物感染率。
家畜可通过口服或肌肉注射兽用疫苗;而且对那些经过疫苗接种的家畜进行登记挂牌。
二、人用狂犬病疫苗的使用
使用狂犬病疫苗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被可疑动物所伤的个体,在被伤后立即或尽快使用疫苗,称之为接触后预防,又可称为接触后治疗性预防。第二种就是在工作 或生活中极有可能接触狂犬病动物或狂犬病病毒的个体,预先作免疫接种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称之为接触前(pre-exposure, 俗称暴露前)预防。
(一)接触前预防免疫接种
美国免疫接种程序咨询委员会于1999年修改了人群危险范畴划分及推荐预防接种方案,用于指导接触前的免疫接种,现在世人基本认可这种提法,①连续危险范 畴:其性质为持续性,连续接触高浓度病毒如气溶胶、粘膜、咬伤、非咬伤而又可能接触、尤其是未知来源的那些接触。从事狂犬及其病毒研究的实验室人员,包括 产品制造人员,都应作接触前预防注射,并应于每六个月检查一次中和抗体滴度,如果抗体滴度低于可接受的保护水平时,即每ml血清的VNab滴度低于 0.5IU(WHO推荐,VNab滴度≧0.5IU/ml是抗病毒感染的最低有效保护性水平,它亦可作为判断免疫接种的效果指标)、或者是血清稀释度低于 1:11时,应加强免疫一次。②经常危险范畴:其性质为频繁性,经常发生接触而又知来源、但亦可能是未知其来源的接触,气溶胶、粘膜、咬伤、非咬伤的那些 接触。狂犬诊断实验室人员、兽医、在疫区工作的动物监管人员和野生动物工作人员、洞窟学工作人员、以及在狂犬病高发地方流行区域工作与生活的人员,除作接 触前预防接种外,应每二年检查一次VNab;如果血清的VNab滴度低于0.5IU/ml时,也应加强免疫一次。③非经常危险范畴:其性质为不频繁性,近 乎于经常发生接触、而又知粘膜、咬伤、非咬伤的接触来源;在狂犬病低发病区及非狂犬病地方流行地区工作的兽医、动物监管人员和野生动物工作人员、兽医学 生、以及到狂犬病高发地方流行区域旅游的人群;都应作接触前预防接种,但不推荐常规使用加强、或检测血清抗体。④罕见危险群体:其性质为通常发生接触,已 知的粘膜、咬伤接触来源;在狂犬病地方流行地区生活与工作的大多数人群、狩猎者及旅游者,不作接触前预防接种,据实际情况分析而作接触后接种。
接触前免疫接种程序为:第0、7、21或者28天各免疫接种一次;另一种方案是第0天为两个剂量,第7、21或者28天各一剂量,即所谓的2-1-1接种 法;在365天均需再加强免疫一次的三针法。WHO和美国CDC对接触前三针法的免疫接种程序进行了10年跟踪观察,结果表明,当在42天时,中和抗体水 平都在≧3.8IU/ml,到365天时仍有96%以上疫苗受者的抗体水平为≧0.50IU/ml。
如果使用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测定抗体,当血清抗体的完全病毒中和(complete virus neutralization)滴度低于1:5时,也应接种疫苗,这相当于该血清的VNab滴度低于0.5IU(16),然而,此法所测定的抗体滴度也取 决于RFFIT所使用的病毒标准参考品、抗体效价是否标准或已标定。有鉴于此,各实验室测定的1:5滴度其保护性抗体含量可能是不一致的。尚有学者利用 ELISA法测定VNab滴度,但是,ELISA与RFFIT相比有差异,ELISA测定结果的保护滴度应为2IU/ml。
(二)接触后的处理与疫苗接种
WHO对接触后人群据其与疯动物接触情况分为三类人群范畴及其处理原则:Ⅰ类是触摸或饲养动物、皮肤被舔的人群;可不做处理;Ⅱ类是被动物轻咬裸露皮肤、 被抓伤或擦伤不严重而且未出血的人群;应立即接种疫苗;Ⅲ类是单处或多处被穿透皮肤咬伤或抓伤、粘膜被动物舐的唾液所污染者;应立即接种疫苗和注射特异性 抗体,同时立即洗和冲洗伤口。此外,对于曾有完整疫苗接种史的个体,即使其中和抗体水平不低于0.5IU/ml,也应在第0、3天分别接种2剂量的细胞培 养疫苗(CCV),不需使用特异性抗体。
接触后处理的三项原则性措施:①尽快正确处理伤口。②尽早正确使用疫苗。③正确使用抗血清。
1. 接触后伤口处理的原则如下:一旦被可疑动物或患有狂犬病动物咬伤、舔舐、狂犬病病毒污染物或可疑污染物(包括唾液)接触到破损的皮肤、粘膜、或者吸入含有 高浓度狂犬病病毒气溶胶,都应即刻处理伤口或易受感染的部位,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彻底冲洗伤口,至少半小时,再用70%酒精或碘酊涂擦伤 口。如果属严重咬伤,应在伤口底部或四周浸润注射抗狂犬病病毒抗血清或HRIG。伤口不可缝合,也不宜包扎。这主要因为是在缝合过程中,会人为地损伤神经 组织,可能将病毒直接带入到神经组织内,从而加速病毒对神经组织的侵入与吸附。再则,经缝合与包扎后不利于组织液及渗出液的引流,然而在正常情况下,这类 引流过程中,渗出液或引流物可将病毒带出体外。
2.疫苗接种 伤口处理之后,应尽快使用狂犬病疫苗,上臂三角肌注射疫苗。据实际需要与抗血清联合使用,使受害者得到被动的与主动的免疫保护。应特别强调完整的全程疫苗 接种,以及必要的加强免疫接种。所谓的完整全程疫苗接种是,在第0、3、7、14、28天各免疫接种一剂量的疫苗;称之为五针法。必要的加强是在第 40~60天时另外再免疫接种一次。于接触后使用狂犬病疫苗是属于治疗性免疫接种,非同小可;体内越早出现保护性抗体,受害者就越有希望得到保护。
为了增强狂犬病的防治效果,应尽快完成上述三项措施,如果这三项措施都能正确及时完成,就能为受害者提供99~100%的保护效果!所谓的正确使用疫苗 是,除上述措施之外,还须注意疫苗的稀释方法和注射部位及方法,例如,尽可能避免作臀部肌肉注射,因为臀部脂肪层厚,针头不易到达肌肉、或是由于脂肪层会 吸附消耗部分疫苗量;有证据表明,这类情况可损失1/3的疫苗量,最终会造成有效注射的疫苗量不足!
据新近报道,应答性炎症过程有助于加速病毒的清除,故在使用疫苗时最好不使用抗炎症药物,否则将推迟病毒的清除,甚至最终导致接触后处理的失败。值得注意。
(三)疫苗效果的评价
鉴于CCV尤其是HDCV的应答抗体滴度明显高于神经组织疫苗和DEV,故有学者认为,只要使用CCV,就不必检测抗体滴度,除非疫苗受者是免疫低下的, 因为完整5针CCV接种后,抗体滴度肯定较高,例如,接种HDCV后抗体滴度可达10IU/ml。
评价疫苗的有效性,一般以接种疫苗后第7~14天的抗体阳转率与中和抗体GMT水平,以及对被疯动物所伤受害者的保护率进行判断。到目前为止,许多新研究 开发的疫苗均以HDCV作为参考标准进行评价。例如,CPRV与HDCV的血清学效果比较,接种程序为接触后免疫并使用HRIG,以RFFIT法测定抗 体。接种疫苗后第7天,CPRV的抗体阳转率为1.7%,HDCV为4.03% ;CPRV中和抗体的GMT为0.17IU/ml,HDCV为0.18IU/ml。第14天时,CPRV与HDCV的抗体阳转率均为100%;CPRV中 和抗体GMT为6.9IU/ml,HDCV为10.3IU/ml。在第28、42、90、180天时,HDCV的抗体GMT均比CPRV高,到365天时 CPRV的抗体阳性率为92.2%,HDCV为98.3%;CPRV抗体GMT为1.6IU/ml,HDCV为3.7IU/ml。
三、免疫血清与特异性抗体的使用
使用免疫血清或特异性抗体是一种被动免疫,在机体未产生主动免疫之前,外源输入的抗体起很大程度的保护与治疗作用。业已证明,抗狂犬病病毒血清(ARS) 与疫苗联合使用比单独使用疫苗更为有效,特别是对那些头、脸部被严重咬伤的受害者。
目前 ARS多为马血清经胃蛋白酶消化、或经热处理和柱层析纯化,或者经其它方法提纯的马IgG,故称为马免疫球蛋白(ERIG),从而减少了使用马抗血清引起 的血清病。使用马ARS或ERIG,应在用前做皮试;皮试阴性者方可使用。如果皮试阳性,又确实需使用马ARS,可采用脱敏注射法。
由于异种血清引起的血清病约为16~30%,异种血清在体内的半衰期亦短,用人抗体代替异种抗血清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已有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产品,已证明安全有效,使用 HRIG之后的副反应率极低,绝无严重反应。
抗狂犬病特异球蛋白(RIG)的使用量,按体重所需要的国际单位计算,ERIG用量是40IU/kg,HRIG用量为20IU/kg。用量采用国际单位可保证输入抗狂犬病病毒抗体的含量。
RIG应在当天一次给足,其中一半的量用于伤口底部及局部浸润注射,另一半则用于常规肌肉注射。即使当天因故未能使用抗血清,在被咬伤后的一周内,使用抗 血清也是极有意义。因为,狂犬病病毒感染人后的潜伏期大多数都在31~90天之间,故在潜伏期内尽快使用抗体,有利于在病毒入侵神经前能封闭病毒,而且又 起到被动免疫与主动免疫的衔接作用。
单独使用RIG的保护效果不佳,一般认为只是起到延长病程的作用;应与疫苗联合使用,但不能在同一部位同时注射抗血清与疫苗,两者应分开部位使用!
中和抗体作用机理:中和抗体以多种方式在病毒感染的吸附或穿入期抑制病毒;可中和游离的病毒,直接与已吸附在宿主细胞上的病毒发生作用,使病毒从宿主细胞 上脱落,亦可直接与宿主细胞发生作用从而阻止病毒吸附到宿主细胞上。一般认为,病毒一旦与神经组织结合或进入神经细胞,中和抗体则很难或无法发挥其效用。 使用抗血清的保护机制是:第一,注射抗血清可使机体处于高抗体状态,敏感的细胞为抗体所封闭,因此病毒扩散增殖的速度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相对就延长了狂 犬病发病的潜伏期,但这作用是有期限的,如果输入的是人的抗体,其半衰期为21天,马抗体则仅14天,如果这些被动输入的抗体被代谢之后,机体的敏感状态 就会恢复,未被抗体中和抑制的病毒重新增殖。所以抗血清的作用是短暂地延长潜伏期,起决定性的免疫保护还是疫苗接种所引出的主动免疫。第二,狂犬病潜伏期 最短者10天,甚至4~6天,而疫苗接种后第10至第14天主动抗体才出现或抗体滴度才开始明显上升,直至达到保护水平,而且还不是全部人都能达到保护水 平。从疫苗使用至抗体产生及其滴度达到保护水平的10~20多天内,机体的免疫力是一大空白或是低下的。疫苗与抗血清同时使用,形成被动免疫与主动免疫相 衔接,增强了免疫保护效果。
疫苗与抗血清联合使用时,疫苗的抗原效价要高,抗血清的用量要适中;否则抗血清会干扰疫苗的免疫效应。例如使用 HRIG时,其用量超过50IU/kg,会明显抑制主动免疫的抗体产生。但在这种条件下,应使用高效力单位的疫苗(每剂为10IU以上),使抗体的干扰作用消失。据此,在联合使用时,疫苗应加量,或增用加强针。